马春娥:AI医疗照亮未来健康 - FT中文网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特别策划

马春娥:AI医疗照亮未来健康

“一定要穷尽所有办法,做到自己和别人都做不到的成都,不留遗憾。”

在马春娥心中,创业的原点来自于她在很多医院看到的一个同样的场景:“很多病人和家属,为了治病,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北京,带着铺盖卷睡在医院,等的仅仅是一个专家号或者一项检查,看着让人很难受,”马春娥回忆到,“我们的技术都发展到这么先进的地步了,难道不应该做点什么吗?” 看病难已然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情怀号召也好,信念驱使也罢,作为一家AI医疗创业公司的CEO,马春娥的身上透着一股女强人的范儿,讲话快言快语、行动干脆利落,交流中却又不失亲切感,有着“医者仁心”般的暖意。

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技术派代表,马春娥创立数坤前曾是国际巨头IBM人工智能团队的核心成员,同时服务着两类不同的客户:“一种是金融机构,看起来特别光鲜亮丽,出入都是高档写字楼,谈笑风生间就拿下了跨国的大生意;另外一种则是医院,不论是大城市的公立医院,还是基层的地方医院,在那里不论是医生还是病人、或是家属,都在面临医疗条件差,医护人力不足,看病难,费用高等问题带来的多重压力。”

这两类场景形成的鲜明对比让马春娥印象深刻。2017年她离开工作了10多年的IBM,找到其他几位合伙人和前同事一起创办了数坤科技,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人命关天”的医疗作为方向。在这个门槛高且监管严的行业里,马春娥坚信能用技术来做出一点改变,她也认为相比做增值服务的金融,医疗产业对她而言更有意义。

从一小时缩减到了一分钟

“你知道今天中国有多少影像科医生吗?”马春娥的问题一下子把我问住了。

“15万,听上去好像很多,但是你知道每年影像科需要完成多少次检查吗?75亿人次。”

这两个数字反映了今天中国医疗资源供应和需求之间巨大的鸿沟。医疗影像诊断是大部分医学治疗的开始,如果在这个地方卡壳,那么后面所有的步骤都需要被延迟,可以想象这将是一个令人窒息的时间数字,而这背后代表着无数人的生命将受到威胁、整个社会的资源也将被极大浪费。

那么马春娥他们所专注的人工智能可以扮演怎么样的角色呢?

在没有人工智能技术之前,中国最大的综合型医院的影像科室,每天最多处理2000个左右病人的影像资料。其中像心脑血管等更为复杂的影像,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而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各级医院的水平相差很大,大三甲医院“做不完”,二级医院“做不准”,基层医院“不会做”。病患需求和医疗供给形成了严重的倒挂。

“我们用了两年多时间,可以把以前人工一个小时的工作量变成人工智能在一分钟之内能够处理完的任务,医生只需要审核一下就可以,优化了疾病诊疗流程,”马春娥说到这里很是骄傲,“它不仅仅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行业整体诊断水平的一致性。‘AI医生’可以下基层,老百姓在家门口的医院也能享受到与大医院相当的诊断服务。”

当然,人工智能与医疗的结合,也是一个逐渐被认同及接受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存在很多疑惑的声音,人工智能是来替代医生的吗?人工智能做的结果安全可信吗?但随着AI在解放临床医生耗费在流程上的大量精力,降低患者预约、等待的焦急心理等价值上的更多体现,很多医生们开始结合自身经验,对人工智能提出了更为具体的需求。

当AI成为标配:不需要再带铺盖睡医院了

2018年10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的一份“医学影像AI产业现状和发展需求调研”分析发现,对AI更为关注的医师一半以上都是从事放射专业15年以上的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74%的医师表示仅听说过但并未使用过相关产品,20%的医师使用过相关产品;只有5%的医师正在参与研发。

在马春娥看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升级、进步、深入融合,三到五年之内,AI将成为医院的标配,成为为我们提供日常医疗服务的重要辅助成员,更重要的是,这将会带来医疗行业的巨大革命。

未来影像科医生的价值将被极大激发,他们把繁重的技术处理、分析工作交给AI,从而更多地参与到深度医疗过程中。

首先,他们可以参与到临床科室包括手术路径的手术规划当中,这是今天在西方非常流行的多学科综合诊断过程,也为未来手术机器人的普及提供了前提和必要支持。

第二,他们可以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健康服务,如早期筛查服务,从而有效地提升整个社会人群的健康水平。过去受到产能限制,影像科只能服务那些最直接的科室,而释放产能之后,他们可以在预防方向,向更多的人群提供服务,比如35岁以上的人群等,这使得突发疾病能够得到尽早发现和治疗,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智慧服务。

第三,病人们的等候时间也将大大缩短,过去需要等待一周甚至两周才能出结果的报告,现在24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就可以拿到。“患者及家属可以不需要再带着铺盖睡在医院,相应的就医体验也会大大改善。”

今天医学影像数据占据了医疗数据的90%,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好地整合分析和记录这些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为国内医疗产业的升级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一定要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

跟马春娥聊天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因为她思路清晰,所谈问题往往一针见血,听起来酣畅淋漓,即便是谈起高深的人工智能技术,她的解答也丝毫不晦涩难懂。我问她,作为一名女性,如何才能具备她这样的逻辑思维能力。

“我的数学特别好。”马春娥笑着回答,带着一点女生可爱的骄傲表情。她认为结构化思维是她的秘密武器。“我可以迅速抓住主要矛盾,尤其是在大家讨论到一团浆糊的时候,我会很快理清思路,帮大家找到核心问题。”

数坤成立两年来进步飞速,即便是在资本寒冬的当下,也能逆势融资、成为投资人和市场当中备受关注的创新公司,这背后也是结构化思维在起作用。在马春娥看来,在权威多为男性的技术世界里,她的结构化思维在两个很重要的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是确定目标感。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即便是聚焦到AI+医疗的方向都有无数种,细化到数坤进军的医疗影像行业,突破口更是不计可数,究竟应该从哪条路入手呢?2017年,医疗也是创业风口,尤其是技术需求最强烈的医疗影像行业,一下子涌入了几十家创业公司,数坤科技也是其中之一。

那时候,绝大部分公司都从容易突破的疾病切入,比如肺结节等。“看到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或者觉得什么容易就做什么,这是缺少结构化思维的表现。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我为什么要去做肺结节,除了这个我还能做什么?”

而马春娥和她的合伙人则不同,大家经过不断的思考和讨论,最终明确了一定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一定要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即使前路困难重重,但也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树立牢固的根据地和护城河。

所以数坤科技选择了技术难度更大的心脏为突破口,经过两年的艰苦研发,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如今的数坤科技,不仅在心脏人工智能领域是毫无争议的市场龙头,在神经、肿瘤上也相继推出了重磅产品,引领行业革新。

第二是确定价值感。“做的这件事情究竟大不大,是后期成长的关键因素,而大与小的背后就是价值感的体现。”马春娥很认真地谈到这一点。在创办数坤之前,他们做了大量调研,围绕医生的真实诉求,以及技术的现实可能性进行整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固然重要,但是在现实需求和技术可实现路径中达到平衡才是技术价值的最大化体现,这也是马春娥不断通过结构化思维分析出的结果。

穷尽所有办法,不留遗憾

作为技术流派,在成为一个商业操盘手的过程中,马春娥感觉到最大的收获是“成长”。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她从一开始压根不了解融资是怎么回事的纯技术实力派,成长为了单枪匹马把投资人的钱和信任带回来的市场领先创业公司CEO;从不擅长跟记者打交道的创业者,成为媒体喜欢的采访对象;从专注技术创新,到拥有更大的视野和责任感......马春娥觉得自己每天都在成长,天性乐观的她很享受这个过程。

“我从没觉得创业是件很苦的事情。”就连最初下决心来创业,马春娥都没有常人想象中的纠结和反复,“就是时机到了,要顺势而为;而且我的孩子那时候已经两岁了,我完全可以解放了。我一点犹豫纠结都没有。”

那么面对挑战和困难呢?马春娥的回答展示出了典型的理性思维,中间还带着一点对自己的“狠劲”:“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我一定要穷尽所有办法,到了我做不到、其他人也做不到的程度,我觉得努力到这个程度,我就没有遗憾了。”

不过对于马春娥来说,成长的另一方面是她找到了自己工作之外的兴趣和爱好。当我提到她经常在朋友圈发各种鲜花照片的时候,她笑着说:“养花大概是我工作之外的最大爱好。”

几年前马春娥开始接触花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是她工作之余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我养玫瑰花养得最多,养过好几百种,不仅是因为它美,而且因为它很娇贵,我觉得能把玫瑰养好也是一种挑战。”

养花不仅使马春娥收获了一个爱好,而且还给家人培养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们家是没有电视的,大家没事就到花园里坐坐,聊聊天喝喝茶,这样的生活特别静心美好。”

兼具理性逻辑和感性思维的马春娥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掘自己人生的新潜力,乐观的她也总能在困难和问题当中发现成长的机遇;而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忙碌工作之余找到自己人生的兴趣爱好,则是马春娥在创业路上给自己创造的一番新天地。

当然,在马春娥心中,她一直都记得有一股力量在推动着自己和团队不断打破边界,笃定前行,那就是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和对人工智能的创新理念为社会作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为医疗事业的未来,拓展出新的价值与无限的可能。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莉娜•汗:特朗普若放任私募股权投资将产生灾难性后果

刚刚辞职的美国反垄断最高官员呼应了拜登离任前的说法,即强大的垄断企业将会腐蚀美国政治。

特朗普“疯狂第一周”让美国企业艰难追赶进度

美国企业正试图弄清,特朗普的一系列行政命令对自己的业务意味着什么。

私募股权所投资公司遭遇破产潮

高利率和节俭的消费者促使去年破产的投资组合公司数量创下新高 。

澳洲电工年薪达平均工资两倍

电工的缺乏可能会损害澳大利亚对可再生能源、采矿和数据中心的投资。

“每天都有爆炸”: 以色列军队进驻黎巴嫩南部

以色列军队推迟撤军,在停火期间与真主党开展数百次行动。
22小时前

一周新闻小测:2025年1月25日

您对本周的全球重大新闻了解如何?来做个小测试吧!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