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在2023年即将结束之际,泰康美术馆携手FT中文网、Hi艺术联合举办了首届泰康美术馆年度论坛——寻找时间的答案,邀请了多位同业伙伴、跨界嘉宾,用生动的对话、深度的探讨,为更多艺术爱好者带来有益的思考。
由FT中文网主持的“投资人与收藏家专场——秉承长期主义,打造面向未来的收藏”,邀请了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执行总监、惟典艺术空间联合创始人吴双女士为到场观众带来“中国艺术财富市场2023回顾及2024前瞻”主题分享,FT中文网出版人张延女士主持的“打造面向未来的收藏”专题讨论中,吴双女士与中国嘉德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总经理李艳锋先生、上海ART021当代艺术博览会联合创始人周大为先生、以及华创资本创始人合伙人熊伟铭先生一同以更开阔、更长远的视角,分享如何建立起面向未来的艺术价值观和符合自己的收藏逻辑。
在全球格局、中国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外部环境之下,长期主义的概念被更多人讨论,在艺术和收藏领域尤其需要秉承长期主义来思考和观察。我们常说,收藏这件事,尤其是艺术品收藏,其实是时间和价值的关系。但时间长短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其对艺术品价值的影响可能是非常多维的。
从前,人们或许会把艺术与收藏当成一件阳春白雪的事情,但其实它也是一个商业门类,艺术市场中的交易推动着这个市场的流转。而近年愈发火热的艺术博览会和艺术教育为大众打开了参与艺术市场的大门,让更多对艺术有兴趣的普通人开始近距离地接触到艺术与收藏这一领域。
2023年对于中国艺术市场而言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这是后疫情时代的元年: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恢复向好,艺术市场也在慢慢找回活力,正如《2023中国艺术财富白皮书》的主题,“植根中国,链接全球”是当前中国艺术市场的关键词;另一方面,在疫情三年的断点里,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艺术带给我们的价值,尤其在危机之中,艺术疗愈心灵,启发着人们关于生命的思考;从财富的角度来讲,艺术品丰富投资组合、抵御通货膨胀的功能也非常突显。
艺术是和不确定性打交道,艺术家的创造往往是在触碰时代前沿的话题,具有不确定性。收藏也是这样的一件事。翻开字典,“收藏”的定义其实特别简单:收集和保存。作为一种文化行动,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交互的积累过程,需要经历时间的洗礼。它跟消费有很大的区别。“消费”是“消耗物质资料以满足生活需要”,简而言之,是一个消耗的过程。面对不确定性,艺术收藏既需要激情和果决,也需要智慧和耐心,方能在更长的时间尺度里,构筑内部的价值体系和外部的价值认同。
嘉德1993年成立,今年迎来了30周年。当代艺术的发展伴随中国经济文化的崛起,它是一个载体,背后伴随着中国大众对艺术、对精神需求的增长慢慢滋生,而且这个趋势是向前的。
艺术的品质是决定了它受经济影响的波动不会太大。宋元明清至今一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底蕴,随着时间推移,稀缺性、重要性的属性决定了艺术本质上的稀缺性。
拍卖是一个通道,让你能够直奔主题,进入一个时间通道里阅览中西方艺术发展的脉络,通过个案、通过作品让你了解艺术非常完整的面貌,再结合自己的个性。艺术没有标准,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我觉得就像小马过河一样,你不要犹豫,先走两步,先看看,走的过程中可能就有了自己的方向。艺术是包容性很强的门类,特别有温度,艺术的启发、疗愈、陪伴是非常重要的。
博览会是一级半市场,衔接藏家和平台,艺术是最接近互联网逻辑的形式,从总的成交额来说,今年我明显感觉到是有提升的,中国、国外的画廊整体成交额是提升的。在收藏、在消费艺术品时,要关注作品本身,并不是每个艺术家的作品都值得投资,也不是现在流行的艺术家的重要作品不值得投资。
投资的核心还是作品本身,如果是在美术史里面非常重要的作品,这个作品质量本身非常高,就算他现在不是热点上的艺术家,照样能拍出很好的价格,有很多人想要。同样,我们说到大牌艺术家,在全球范围里也有很多大牌艺术,今年可以看到他们所谓的普通作品、商业性作品整体成交额都不好,但他们的重量级作品只要出现,或者很多年没有出现过的作品成交都很不错。有时候不一定完全跟经济有关,真正热爱、喜欢艺术的藏家,不管怎么样,他为了作品都会想到办法收藏。这是我今年整体的感受。
交易决定资产的价值,如果没有交易,价值实现就很困难。艺术家本身很少有人能在他所在的时代获得非常高的认可,可能需要非常长周期的认可,怎样从时间和量上来平衡。这很符合今天论坛的主题“时间的答案”——从市场机制和定价方的角度来讲,用一百年的时间、一千年的时间,当然它的价值会像老酒一样越醇越香。
每一个艺术品,无论是资产还是艺术家,都有他的时代。无论现在收藏什么,如果你留得住,能传承留得住,最后都会有价值,只不过取决于你采取什么策略。我小学的美术老师说,潮流总是久去必返。今天是关于艺术的主题,跟潮流相关,我们经历的所有主题其实历史上都经历过很多次,我想取决于大家的资金体量和自己的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