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文化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1.2万英镑的手袋值不值?

FT专栏作家库柏:我最近访问路易威登巴黎旗舰店时发现,大约一半顾客是中国人。奢侈品行业究竟是如何“欺骗”顾客乖乖掏钱购买天价商品的?
2011年12月27日

假如碰到123岁的希特勒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雕塑《123岁的希特勒》,是艺术家金锋人物系列主题的延伸。我承认自己被希特勒那装满忧虑的眼神击中了,他还在为世界的命运而操心。
2011年12月29日

中国的革命恐惧

旅美学者薛涌:中国的许多“文化人”并非像韩寒那样想入非非地要扮演哈维尔,而是越来越认识到民主是一场漫长、深刻的社会革命。 “公正”理念的确立,要从地方草根社会的脉络中去寻求。
2011年12月27日

1587:帝国的黄昏

中国内地撰稿人陈飞翔: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将大明帝国必然衰败的机理剖析在世人面前,今天读来,也有某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2011年12月26日

中国的软实力软肋

FT专栏作家皮林:过去一百年,美国与很多国家打过仗,但许多人仍视美国为一个善良大国;过去几十年,中国没打过几仗,但外界却总是带着怀疑审视中国。为什么?
2011年12月23日

中美家庭观之新对比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刘剑梅:与许多中国人的印象不同,美国人的家庭观念相当重。但我发现,虽然中国儒家传统重视家庭,但传统家庭价值观在中国却摇摇欲坠。
2011年12月9日

莲舫开微博之后

日本亚太政经调研中心理事长蔡成平:日本华裔政治家莲舫11月底开通新浪微博后,中日“爱国青年”都像找到了可供发泄各自民族主义情绪的靶子。
2011年12月8日

伤痕与再生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将近两百尊蒋介石雕像,一样的面孔与表情,彼此对视,激起的不是景仰,也不是愤恨,而是荒诞。
2011年12月8日

儒家进入中国政治思想中心

中国学者秋风:2011年,一个更为明显的趋势,是儒家快速进入中国大陆思想和政治中心。中国思想界充当西方常识传播者的时代已经结束。
2011年12月2日

中国市场,性感还是冷感?

FT中文网专栏作家颜强:中国对于全球所有职业体育项目都是一个最性感的市场概念。只是实际操作起来,这可能会是一个冰山美人。
2011年11月30日

中国禁止电视剧插播广告

中国已禁止全国各电视台在播出电视剧和电影时在中间插播广告,这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控制国内日趋商业化的媒体行业的最新举动。
2011年11月29日

城市创新不是靠运气

FT建筑与设计评论员希思科特:城市注定是创新的场所、创意的孵化器,因为来自不同地方和社会阶层的人在这里互相碰撞,为创意和发明创造了空间。
2011年11月29日

十年出版:希望离现实仍旧遥远

中国作家西门媚:十年前中国刚刚入世的时候,我们对出版和媒体的改变都曾抱有很大期望,但到今天,旧体制和商业的迅猛结合并未带来活跃自由的文化生态,我们仍在等待。
2011年11月24日

复制的领袖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他把一个专制者的行事风格带到了台湾,慈湖的行馆才是权力的中心。我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到此。昔日的禁地,早已挤满了熙熙攘攘的游客。
2011年11月18日

一只被公权力蹂躏的羔羊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国进民退,官重民轻。中国社会已经不加掩饰地倒退到阶级社会,由官吏系统所滋生的公家人阶层高高在上,垄断所有发展机会。
2011年11月17日

抄袭是发明之母

FT专栏作家凯拉韦:抄袭是好事,如果没有抄袭,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早已经灭绝了。比起我自己腹中那点可怜的存货,抄袭能让我接触到无限丰富和多样的想法。
2011年11月16日

真人秀:中国vs印度

FT记者马卡尼:中国的真人秀变得有点儿过于现实,像是一种禁欲者狂欢的消费文化。印度更容易接受赤裸裸的物质主义,而印度的真人秀则让普通人更为逃避现实。
2011年11月15日

朱自清的温州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像很多中国的城市,温州生长得太快,一切记忆都被迅速地铲平。一样丑陋而喧嚣的高楼,只不过这里更富有,也更无序。
2011年11月10日

中国央视在华盛顿设立美国广播中心

中国国有电视台正积极投入海外扩张,以扩大中国的影响力。该机构在华盛顿设立一个新总部,拟从美国首都的心脏地带播放英语节目。
2011年11月8日

《中式英语》登上百老汇

黄哲伦的喜剧《中式英语》最近在百老汇上演,剧中一名英国顾问给美国商人丹尼尔提供在华经商建议,从而展开由语言和误解造成的问题。
2011年11月7日

“棒子国”记者与“微博女王”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成贤(韩国):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发了一条西方记者的话,却发现自己“红”了。而帮助我“走红”的人,是中国明星姚晨。
2011年11月4日

别来伦敦奥运

FT专栏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伦敦2012奥运会期间,除非你有100米决赛的门票,否则还是远离伦敦的好。人民的奥运已变为官僚的奥运
2012年7月25日

南京的激素与药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名为“激素”的当代艺术展,在绵绵细雨中优雅地开幕,被记者冠以“新异作品”两幅,最能说明这个展览的内涵。
2011年11月3日

修个虚拟坟墓

FT专栏作家吉莲•邰蒂:I-Tomb网站号称是全球第一个虚拟公墓。只要每年付费50美元,任何人都可以为一位去世的人建造一座在线“坟墓”。
2011年11月1日

台湾两则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夏日午后的基隆港破败、沉闷,我漫无目的地闲荡。我走过海滨情人大道,商铺大多关了门,而招牌像是经年未经洗刷。
2011年10月20日

中文流行欧美课堂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新角色,是推动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1年10月18日

中欧精神?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昔日的中欧因为身份的困惑,因为反抗的需求,因为始终弥漫的不安全感,造就了一种充分的自省意识,总要追问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2011年10月13日

辛亥回眸:革命远非一劳永逸

民间历史学者维舟:革命常常让人忽略发生在它之前的“小修小补”。“把中华民族从根救起”的思维惯性延续至今,然而“从根救起”最终也可能变成“连根拔起”。
2011年10月12日

“快乐女声”将逝?

中国营销资源在线CEO段传敏:从《快乐女声》的几年历程来看,总有“家长”部门特别“关照”不准这不准那。据说明年还要停播,想唱就唱真的这么难么?
2011年9月23日

钻进红色重庆的艺术楔子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老愚:洪峰刚刚退去,山城重庆一隅——黄桷坪501独立映像艺术空间,一个名为“红处方”的当代艺术展悄然开幕。在冷雨绵绵的季节,这一抹红透出异样的意味。
2011年9月23日

看见就是改变——我眼中的“金镜头”

资深媒体人张海龙: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中的影像,从拆迁、讨薪到泥石流、地震,反映都的是中国当下的现实。摄影有它自身的意义,改变就从看见开始。
2011年9月23日
|‹上一页‹‹51525354555657585960››下一页›|